失业的中年人汇聚星巴克的新闻还有讨论的热度。更有可能的情况是,看新闻的平台认为我对这件事特别关注,有些新动态便及时推送到推荐页让我别错过。这样,我就没头没脑看了这个话题下的一些回答。 除去少数活路极为灵活和极为稳定的人群,现在把打工人分为失业和即将失业两部分,不算粗暴。从长远来说,失业是打工人的最终命运。但现在,失业是一种切身性体验:尽管你目前工作良好,收入可靠,但内心却仍有强度不低的失业危机感和焦虑感。这和从前那种居安思危的必要紧张感不是一回事。 失业给我们的第一道命令是,降低消费,有可能最好别消费。因而星巴克这种一杯咖啡要二三十甚至三四十的消费行为,是常人所不理解的。它与失业的反消费特征格格不入。 去星巴克,也可以不消费。有人提出这种辩护。这是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等西式餐饮连锁店最让我们感到惊奇的一项政策。五一节大学生出门旅游为了省住宿费挤爆麦当劳的新闻,不少人还有印象。仅凭有限的消费经验,我们也知道,提高翻台率才能提高营业额。为什么星巴克们不这么做呢? 这还能继续发散到另一个商业案例——大部分搜索引擎以及社交平台,总是想方设法让你尽可能逗留更长时间。时间就是流量。 于是你搜百度,云山雾罩小广告,要翻半天才翻到接近提问的搜索结果。其他社交平台算法推荐铺天盖地,假如一时放松自我要求看了点黑丝擦边轻松一刻,接下来就是对意志力的重重考验。 谷歌不一样,它追求“尽可能首页给到你想要的结果,看完赶紧走”的用户体验。用户用完的感受是,下次还来。 结果我们也看到了,百度闹半天也就坑坑自己人,谷歌剑指全球,永远的老大哥。 星巴克和谷歌,一个空间有限,但不怕你逗留。一个空间无限,但催你走人。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从商业策略上不用怀疑,一定是高明的。年度财报不说假话。尽管一杯星巴克可以买两杯瑞幸,但没听说失业的中年人跑到瑞幸店里蹲着——店里小的店员都快转不开身了。 说到这里,我们都很明白一个事实,我们不是为了喝咖啡,是为了现代化和城市化生活里愈发稀缺因而弥足珍贵的一块独处空间—— 足够精明的商家,总是洞悉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星巴克从不担心昂贵的单杯价格吓跑客户,毕竟如此情调的空间别处没有。谷歌不找理由留住你,但你会找理由一次次踏入它的世界。 没有人比一个刚失去经济收入的失业人对消费更敏感。除了本身条件确实在失业情况下也不在乎这点消费的人群,应该说坐到星巴克的失业人,都是怀着我要厚着脸皮蹭一天的心态去的。据一项严肃的科学调查研究,闻咖啡味也能提高大脑活力,起到安慰剂效应。而为了防止眼馋,他们的保温杯里已经泡了三合一速溶咖啡。 但他们大部分又都在坐了一两个小时或一上午后改了主意—— 信用卡积分,美团优惠券,闲鱼找代下单。这是他们失业以来智力活动最剧烈的一次。总之,费尽心机极不潇洒,点了一杯。这不是因为保温杯里的速溶咖啡喝完了,也不是有店员过来给他们脸色看,只是因为他们觉得有一种“必须点单”的隐约压力。更多是觉得,值得付一点费用。也就是说,他们从这种无人打扰的空间赋予的慷慨中,感受到了一种无条件接纳的理解和安慰。他觉得需要做出一点回应,才能内心平衡。 这是一层超脱于是否应该消费是否消费得起的隐秘的原因。 而在这里不用过多说明的是,这群聚到星巴克的失业人,都是以前干着一些看上去光鲜亮丽工作的都市丽人和都市白领。星巴克是他们工作中最熟悉不过的场所:和同事谈方案,和客户谈项目,加班的夜晚来这里喝一杯加加油。这种熟悉感和依然翻滚的浓郁职场气息,又是另一层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 说了半天,我本意也不是在辩解失业蹲进星巴克的正当性。这其实是无需辩解的。一个体力劳动者,显然蹲到劳务市场的大门前,被招工的人显眼看到,才更有工作机会。星巴克请他喝咖啡他也没空去。 问题的根本,是现代人的私人空间在遭受令人窒息的压缩。应该说,很多中年人对车的情感要比对家的情感还亲切。当他一个人在车里的时候,声音隔绝,被密封在这个小小空间里,一天当中难得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时刻。 我们这种自我被剥夺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彻底。在家庭生活里提倡自我总是被看作自私和不道德。工作生活是一种非我状态,我们把自己当工具使用。这个社会还有什么角落是可以让一个人安安静静做会儿人的呢? 在失业的巨大挫折面前,与外界的情感联系总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这是一种失业人的敏感,又何尝不是现代社会的冷漠真相。为此,我们需要一个空间在我和外界之间拉起一个隔离带。 在星巴克这个精神防空洞避难的日子不会太久。我们最终会付不起那一杯咖啡钱。或者运气好,续上一份崭新的工作,不用在此避难了—— 在逼仄的社会空间里受苦受难,是我们这代人人生的主旋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